中国剩女突破3800万, 更可怕的事情是, 优质男不愿意向下兼容了

我之前认识了一个朋友,她叫宋小蕾(化名),今年33岁,是一名事业编制内的医生,长得不算惊艳,但干净利落、气质温婉。

之前,她身边朋友一直劝她早点结婚,可她总说:“不急,我条件不错,我要等一个合适的人。”可这一等,就是好几年。

最近,她相亲认识了一个男生,35岁,做科技创业,年入百万,对她挺有好感,聊得也不错。

她本以为这次终于有戏了,没想到三周后,对方发来一条消息:

“你很好,但我们不太合适。我想找一个更能理解我生活节奏、愿意共同成长的人。”

小蕾委屈又疑惑:他到底图什么?我学历、工作、家境都不错,哪不配了?

而这,恰恰是如今很多适龄单身女性面对的现实——不是没人追,而是优质男人不愿意将就了。

向下兼容的时代,过去了

在过去,男人追求温柔、贤惠、安稳,往往愿意娶比自己社会地位低一些的女性,这就是向下兼容。

他们愿意为爱扛起大旗,养家糊口。那时,男人多是经济输出者,女人是情绪价值提供者。

但现在,时代变了。

越来越多的男人,尤其是那些有知识、有眼界、有资产的优质男性,不再把婚姻当作就是找个人搭伙过日子了。

他们要求精神共鸣,生活节奏匹配,更重要的是,想要共同进步。

情况就是,现在的优质男人,宁愿单着,也不想扛起别人的人生了。

曾经有一个小视频,一个男生对着镜头说:

“我真不想结婚,我结婚了以后,工资要拿来养家,要给媳妇给孩子买吃买喝,还得还房贷、还车贷,结婚了就是受罪呀。”

这个男生的想法其实很普遍,如果说过去的婚姻是搭伙过日子,现在的婚姻更像是合作共赢了。

不是女人不优秀,是匹配感被重新定义了

前段时间“3800万剩女”的数据一度刷屏网络,但这个数字背后,其实暗藏结构性断层:

她们大多是城市中产,学历高、收入稳定,经济独立,但同时对另一半的要求也很高。

问题是,优质男性数量本就有限,而这些人,也有了选择权。

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曾说:“婚姻最理想的状态,是两个人能以平等姿态走进彼此的世界。”

但现实中,一旦女生过分强调男方必须要比我强,其实就反过来了:自己变成了那个要求向上兼容的人。

而当优质男人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自己也有情绪价值,也值得被理解、被支持,他们对婚姻的要求自然就变成了——谁也别高攀谁,咱们得对等。

电视剧《我的前半生》里,贺涵为什么最后没有选择唐晶?

不是不爱,而是觉得两人节奏不对,唐晶太强大了,强大到甚至不需要贺涵了。

这时候突然出现的罗子君,让贺涵有一种同进同退的感觉,所以自然贺涵会背着谈了十年的唐晶,和罗子君谈起了恋爱。

你会发现,现在的好男人越来越看重两点:一个是情绪价值,一个是成长能力。

情绪价值,指的是你能不能让他在压力大的时候感到放松,有安全感。

成长能力,指的是你是否有进步的欲望,愿意一起面对挑战。

如果一个男人事业正在上升期,而你只想稳定舒适地躺平,他会觉得你们不在同一频道;

如果他渴望深入交流,而你只会说你挣钱我花就行,对不起,他会迅速拉黑。

真正高价值的亲密关系,是两个人能互相扶持,不是一个人跪着崇拜,另一个高高在上。

男人不是怕你没钱、没背景,他们怕的是,你没方向、和他没共鸣。

婚姻的本质,是长期势均力敌的拉锯

现实是残酷的。

那些年纪轻轻靠颜值走天下的女生,往往过了30岁后突然失去了优势,而那些默默努力、自我增值的男生,反而在30岁后迎来人生加速期。

于是,女性在黄金年龄看不上的普通男,而当她们准备定下来的时候,普通男已经逆袭成了优质男。

这不是偏见,而是规律。

所以,与其抱怨好男人都去哪了,不如反思一个问题:我是不是也应该足够好,才能和他并肩走?

别把“剩女”两个字当成社会的错,在婚姻这件事上,男女的择偶标准正在同步提高,不再是你有学历、稳定工作就能被选中。

别指望男人愿意向下兼容,因为你自己也不愿意不是吗?

爱情不是扶贫,婚姻不是慈善,这个时代唯一的出路,是不断提升自己,直到你也站在择偶金字塔的顶端。

愿我们都能拥有一场势均力敌的爱情,而不是一场“谁委屈谁”的将就。

-The End -

作者-李眉

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

图片源自网络,侵权请联系

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云开大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